2024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4月28日
精选习题
2024-04-28 11:32:20
收藏

单选题

1、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 B: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摆正君臣的关系,用礼使父子关系敦厚,用礼使兄弟关系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关系和谐)
  •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为了抱怨的人改变它的气度)

答 案:D

解 析:“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应译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句话表明了盘庚迁都的决心。

2、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庄子》
  • B:《论语》
  • C:《孟子》
  • D:《韩非子》

答 案:B

解 析:《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主观题

1、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意思。

答 案:(1)第一层:开头至“其李将军之谓也”,该层主要赞扬李广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2)第二个层:“余睹李将军”至“诚信于士大夫也”,该层主要赞扬李广不善言辞、忠厚老诚的性格,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3)第三个层:“谚曰”至最后,该层用一个比喻说明李广受人爱戴的原因。

2、这段文字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 案:这段文字将吃饭跟结婚相类比,表明有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填空题

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2、《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斗转星移,岁月如流,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乡村在变,城市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在这时代的变迁中,人们惊喜着,感叹着,沉思着……
请以《感悟变迁》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题题眼“变迁”。变迁的表象背后有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等诸多深层次原因。行文之前要给整篇文章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可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文章要以议论为主,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内容充实,论证有力。【经典事例】
1.在默片时代,卓别林不说话,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有声片时代,就算是影帝和影后扎堆,倘若只演不说,也会遭遇票房滑铁卢。此一时彼一时也,并非以前的观众好糊弄,后来的观众是刁民。时代一旦演进到了某一步,你让它再倒退到原处去,就千难万难。
2.改革开放之初,“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那个时期的小孩都有过的愿望,食品的供应匮乏更是让人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孩子们分享的零食。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四季衣服变着花样的换,孩子们能吃到外国进口的零食,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城市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有目共睹的是,中国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三,公民社会已现雏形,国家与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关系平衡。
【名人名言】
1.斯大林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
2.怀德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写道:“万物皆流变。”
3.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写道:“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4.毕淑敏曾说:“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

2、题目:和谐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和谐”指和睦协调,是一种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写作时,可以选取和谐的任一方面展开,如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经典事例】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相和。
2.人与自然的和谐——十面“霾”伏(反面)。
3.人与社会的和谐——感动中国人物、最美“××”。
【名人名言】
1.君子和而不同。——孔子
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3.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4.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
5.雨果曾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简答题

1、“小诗”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案:①是新诗的一种独特文体。②适宜描写单纯意念,记录刹那印象,发泄简单感情。

2、作者为什么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有相当的长度?

答 案:①表达繁复深刻的思想与情绪需要相当的长度。②作品艺术的完整也需要相当的长度。

更多推荐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