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24日

聚题库
04/24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社会革命和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p><p>答 案:错</p><p>解 析:(1)革命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彻底推翻反动政权和落后制度的暴力行动。改革是自上而下发起的,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内部主动发起的,以维护政权和社会制度为目的的自我完善活动。(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制度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完善基本制度,但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够改变我国基本制度。(3)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应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p><p>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表明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是可以被创造或消灭的。</p><p>答 案:错</p><p>解 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社会规律也具有规律的一般特点。(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只是说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表现方式不同,并不否认其客观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的活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社会规律。</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p><ul><li>A:地理环境</li><li>B:人口数量</li><li>C:生产方式</li><li>D:人口素质</li></ul><p>答 案:C</p><p>2、2023年5月19日,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发表《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与会六国决心携手构建()。</p><ul><li>A:中国—中亚丝路开发银行</li><li>B: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li><li>C:中国—中亚经济合作组织</li><li>D: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li></ul><p>答 案:D</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p><ul><li>A:民主集中制建设</li><li>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li><li>C:干部队伍建设</li><li>D:党员队伍建设</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p><p>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p><ul><li>A:激励作用</li><li>B:导向作用</li><li>C:调节作用</li><li>D:制约作用</li></ul><p>答 案:ABD</p><p>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简述人的价值。</p><p>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br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br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p><p>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p>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r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br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br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br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br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途径。</p><p>答 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①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br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br />①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br />②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r />③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br />④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br />⑤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br />⑥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br />⑦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br />⑧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br />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br />⑩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p><p>2、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p><p>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r />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r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br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