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每日一练试题04月20日

聚题库
04/20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心理测验若按功能分类,并不包括()。</p><ul><li>A:智力测验</li><li>B:特殊能力测验</li><li>C:人格测验</li><li>D:操作测验</li></ul><p>答 案:D</p><p>2、以下各项中属于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性因素的是()。</p><ul><li>A:家庭教养</li><li>B:心理发育停滞</li><li>C:诱发事件</li><li>D:身体健康状况</li></ul><p>答 案:D</p><p>3、关于心理异常的现代解释始于:</p><ul><li>A:18世纪</li><li>B:19世纪</li><li>C:20世纪</li><li>D:21世纪</li></ul><p>答 案:C</p><p>4、MMP1是采用()编制的客观化测验。</p><ul><li>A:因素分析法</li><li>B:总加评定法</li><li>C:经验效标法</li><li>D:理论推演法</li></ul><p>答 案:C</p><p>解 析:MMPL是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根据经验效标法编制而成的自陈量表。编制之初,首先从大量病史、早期出版的人格量表及咨询师笔记中收集上千题,然后将这些题目施测于正常人与病人被试者,并比较两组人对题目的反映,如果两组题目的反映确有差别,则该题保留,反之则予以淘汰。按此原则,最终选择出550个题目。</p><p>5、暗示会影响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因此<a style="color: #0000ff;" href="https://www.eepw.com/app/158.html" target="_blank">心理咨询师</a>应该重视初诊接待,并建立()。</p><ul><li>A:严谨的会谈提纲</li><li>B:有效的小组讨论措施</li><li>C:规范的咨询流程</li><li>D:规范的咨询环境</li></ul><p>答 案:D</p><p>解 析:过分随意的交谈、心理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对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这对所获资料有重大影响。心理咨询师应该重视初诊接待和会谈方式,建立规范的咨询环境,以避免这种因素的影响。</p><p>6、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这是()的观点。</p><ul><li>A:沙赫特</li><li>B:詹姆斯</li><li>C:伊扎德</li><li>D:坎农</li></ul><p>答 案:B</p><p>解 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情绪理论及其观点。以下为主要的四种情绪理论:一是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二是坎农一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三是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四是汤姆金斯和口伊扎德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故选B。</p><p>7、调整求助动机是心理咨询过程哪个阶段的工作</p><ul><li>A:诊断阶段</li><li>B:咨询阶段</li><li>C:评估阶段</li><li>D:巩固阶段</li></ul><p>答 案:B</p><p>8、按照中国常模标准,MMP1的T分在()以上,便可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p><ul><li>A:55分</li><li>B:60分</li><li>C:65分</li><li>D:70分</li></ul><p>答 案:B</p><p>解 析:MMP1按照美国常模T分70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而中国常模T分在60分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p><ul><li>A:重测信度</li><li>B:内部一致性信度</li><li>C:复本信度</li><li>D:评分者信度</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p><p>2、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p><ul><li>A:灾难症候群</li><li>B:兴奋性行为</li><li>C:破坏性行为</li><li>D:创伤后应激障碍</li></ul><p>答 案:AD</p><p>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p><p>3、需要()</p><ul><li>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li><li>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li><li>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li><li>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li></ul><p>答 案:AC</p><p>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p><p>4、EPQ的分量表包括()量表。</p><ul><li>A:Q</li><li>B:1</li><li>C:E</li><li>D:M</li></ul><p>答 案:BC</p><p>5、广义的侵犯包括()。</p><ul><li>A:反社会性质的侵犯</li><li>B:亲社会性质的侵犯</li><li>C:被认可的侵犯</li><li>D:自我防卫性的侵犯</li></ul><p>答 案:ABC</p><p>解 析: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广义的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包括反社会性质的侵犯、亲社会性质的侵犯和被认可的侵犯。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p><p>6、下列有关社会态度的说法,正确的有()。</p><ul><li>A:社会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li><li>B:社会态度的对象特指人,并不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li><li>C:人们通常所表露于外的意见、看法、观点、主张等只是态度的表达或态度外化的产物,而不是态度本身</li><li>D:态度具有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外显性、动力性等特征</li></ul><p>答 案:AC</p><p>解 析:B项的错误在于社会态度的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人类以外的非生命物。D项态度具有内隐性而不是外显性的特征。</p><p>7、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p><ul><li>A:预先警告</li><li>B:分心</li><li>C:重复</li><li>D:内疚</li></ul><p>答 案:ABC</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