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20日

聚题库
04/20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p><p>答 案:错</p><p>解 析:(1)所有的哲学都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但并不都是科学。(2)哲学史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唯一科学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综上所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为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p><p>答 案:对</p><p>解 析:(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个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p><ul><li>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li><li>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li><li>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li><li>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li></ul><p>答 案:C</p><p>解 析:本题考查了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p><p>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p><ul><li>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li><li>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li><li>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li><li>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li></ul><p>答 案:A</p><p>解 析:生产力是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是()</p><ul><li>A: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li><li>B: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li><li>C: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li><li>D:把世界看作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li></ul><p>答 案:AC</p><p>解 析: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二是不懂得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p><p>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p><ul><li>A:二元论错误</li><li>B:经验主义错误</li><li>C:教条主义错误</li><li>D:冒进主义错误</li></ul><p>答 案:BC</p><p>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p><p>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r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br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br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p><p>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p>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r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br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br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br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br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成绩来。”试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p><p>答 案:(1)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2)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br />(3)历史分析方法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无视其历史局限性的过分夸大或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都是不对的。<br />(4)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p><p>2、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p><p>答 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来看:(1)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等。政府在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后,要选择相应的经济杠杆来具体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经济杠杆是与商品、价值和货币以及物质利益相联系的范畴,包括价格、税率、汇率、利率、工资等。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br />(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br />(4)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宏观经济调控的各种手段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正是由于单一手段在其功能上的局限性,才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成为必要。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