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16日

聚题库
04/16
<p class="introTit">判断题</p><p>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p><p>答 案:对</p><p>解 析:(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个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p><p>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p><p>答 案:错</p><p>解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在这点上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p><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 )。</p><ul><li>A:综合机械化</li><li>B:生产自动化</li><li>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li><li>D:科学化</li></ul><p>答 案:C</p><p>解 析: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具体目标。</p><p>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p><ul><li>A:运动</li><li>B:客观实在性</li><li>C:可感知性</li><li>D:统一性</li></ul><p>答 案:A</p><p>解 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主要表现在:①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p><ul><li>A:民主集中制建设</li><li>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li><li>C:干部队伍建设</li><li>D:党员队伍建设</li></ul><p>答 案:ABCD</p><p>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p><p>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p><ul><li>A:激励作用</li><li>B:导向作用</li><li>C:调节作用</li><li>D:制约作用</li></ul><p>答 案:ABD</p><p>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p><p>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r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br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br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p><p>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p>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r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br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br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br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br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p><p class="introTit">论述题</p><p>1、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p><p>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r />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r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br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p><p>2、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并说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p><p>答 案:(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r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按照唯物史观,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在实践和比较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或政权,就拥有了坚定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谁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r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③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发展。</p>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