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学习
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4月06日
精选习题
2024-04-06 11:50:40
收藏

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的积极参与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2)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3)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反革命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以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4)共产党的领导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

答 案:错

解 析: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单选题

1、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

  • A:开始萌芽
  • B:基本形成
  • C:达到成熟
  • D:继续发展

答 案:B

解 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A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B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而其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其形成的最主要的标志;C项,1935年到1945年,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D项,1945年到1957年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

2、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 A:土地革命
  • B:武装斗争
  • C:党的建设
  • D:统一战线

答 案:A

解 析: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中,毛泽东阐述了土地革命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无产阶级只有派自己的先锋队到农村去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打倒封建势力,才能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最后取得革命胜利。”因此,土地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多选题

1、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 A:尊重自然
  • B:顺应自然
  • C:保护自然
  • D:改造自然

答 案:ABC

解 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A:二元论错误
  • B:经验主义错误
  • C:教条主义错误
  • D:冒进主义错误

答 案:BC

解 析: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答 案:(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的正确反映;在深度上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
认识,仍然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既坚持又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错误倾向。

2、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 案:(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②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更多推荐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