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2月13日
精选习题
2024-02-13 14:36:01
收藏

判断题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答 案:对

解 析:“空山新雨后”以“空”字开头来形容“山”,突出了山中环境的寂静。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故正确

2、写作典型事迹演讲稿要求内容准确,即不能杜撰,但可以选择。()

答 案:对

单选题

1、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 B: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 C: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 D: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 案:A

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B项,“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殒”应为“陨”;C项,“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游”应为“蝣”;D项,“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谢”应为“榭”。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B:5月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堤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 C:《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 D: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答 案:A

解 析:A、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感干尽了,是贬义,显然错误。B、美不胜收: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C、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D、梦寐以求,意思是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多选题

1、下列对这篇短文的分析和品赏,正确的三项是()

  • A:文章在对早春冷雨后自蝴蝶命运变化描写的同时,也叙述了自己的绵绵情思,吟唱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 B:作者描写“我”三次心理变化的过程,一波三折,“我”的绵绵情思就在这曲折有致的叙述中展现出来。
  • C:作者笔下的那只白蝴蝶,是美丽而勇敢的春的“寻求者”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春之生灵争春的勇气。
  • D:第3自然段问白蝴蝶要飞到哪儿去?而短文的后面又有暗示:白蝴蝶飞出来是为了寻求“火、热、光明、生命”。
  • E:本文全文不过千字,作者心细如发,笔纤似针,行文跌宕多姿,充分体现了刘白羽散文的风格:细腻、激越、壮美。

答 案:ACD

2、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有()  

  • A:孟子
  • B:老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答 案:AD

解 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观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的意思。(1)无风的世界了无声息,只有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古希腊这些苍老而洁白的石头。
了无声息:()
(2)甚至叫我们想起爱琴海的名字来源于爱琴王——那个悲痛欲绝的故事。
悲痛欲绝:()

答 案:(1)了无生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2)悲痛欲绝:悲哀到了极点。

2、 修改下列病句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2)我们顺利地按照老张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住在莫愁新寓的案件目击者。
(3)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4)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800多个县。
(5)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
(6)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7)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9)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10)对于手中有闲钱的居民,将钱投入某种有收益的项目中,是很聪明的做法。
(11)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12)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1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14)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15)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以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
(16)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1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18)农场里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19)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20)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21)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彩虹在西边的天空上出现。
(22)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
(23)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可以发挥得更好。
(24)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25)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答 案:(1)定语位置不当,改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状语位置不当,将“顺利地”移至动词谓语“找到”之前。 (3)关联词位置不当,“他”移至“不但”前。 (4)“踏遍”的主语应是“他”,而不是“足迹”,与“足迹”搭配的应是“遍及”。 (5)“规模”只能说扩大,不能说“加快”。 (6)“劳动”是“一天”,删去“劳动”。 (7)“聪明能干”不能修饰“手”,可改为“灵巧”。 (8)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提高成绩”是一面,“是否努力”是两面,可改为: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 (9)“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文意思刚好相反。 (10)缺主语,删掉“对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11)“一系列的工作”在原句中找不出适合的谓语动词,应在“建立”前加“完成”。 (12)缺宾语,“走上……的道路”。 (13)“多次”与“反复”重复,删去一个。 (14)去掉“下”。 (15)暗换主语,将“中国人民”去掉。 (16)“小个儿的”产生歧义,可理解为“小个儿的苹果”或“小个儿的孩子”。 (17)“凡是”与“不少”矛盾。 (18)“棉花”属“经济作物”,不能并列。 (19)的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0)主客颠倒,应改为“我与报纸”。 (21)不合事理,下午,太阳西移,彩虹应在东边的天空中出现。 (22)“仿造”与“伪劣”重复。 (23)“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歧义。 (24)“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 (25)将“能否”去掉。

填空题

1、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形象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莫里哀的《怪吝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________________,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答 案:夏洛克  阿巴贡  葛朗台  泼留希金

2、出师未捷身先死,()。

答 案:长使英雄泪满襟

更多推荐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