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1、曹刿论战出自《战国论》()
答 案:错
解 析:《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 案:错
解 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比喻是将头发比作青丝和白雪;夸张在于一天之间白头,生动形象写出了苍老的速度快。”
单选题
1、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答 案:B
解 析: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绝对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中“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
2、依次填入句中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三五之夜,泛舟西湖,____________地观赏那月下的荷塘,不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 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他竟能____________。 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____________,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 (4)____________鞑虏,唤我河山。
答 案:A
解 析:悠然自得:形容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一厢情愿: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驱除:赶走;除掉。祛除:指驱散;消除。
多选题
1、下列应用文的结束语与相关文种的对应,正确的有()
答 案:BCD
解 析:以上报告如无不妥,建议批转有关单位研究执行(请转性请示)A选项错误,BCD正确定。
2、下列词语中,[]的字有两个读音的一组是()
答 案:BC
解 析:A“咽”可读作“yān,yàn,yè”,题中“咽”依次读作“yān/yè/yè/yàn”(三个读音);B“载”可读作zǎi、zài。题中“载”依次读:zǎi/zài/zǎi/zǎi;C“应”可读作yīng、yìng。题中“应”依次读:yīng/yīng/yìng/yīng;D“强”可读作qiángqiǎngjiàng,题中“强”依次读:qiáng/qiáng/jiàng/qiǎng(三个读音)
主观题
1、谈一谈你对第②段中括号中的词语的理解。(1)“清谈者”:()
(2)“酣睡者”:()
(3)“摇头者”“叹气者”:()
(4)“彷徨者”:()
(5)“哭泣者”:()
答 案:(1)“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满口空话的人。(2)“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3)“摇头者”“叹气者”;指那些失败过的人,也可指反对者。
(4)“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持观望态度的人。
(5)“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2、对于西方风景画的追本溯源是为了说明什么?西方的风景画家对于光的投靠的原因是什么?
答 案:为了说明西方风景画的传统技法。他们认为光是画面的主人。
填空题
1、给下面人名中加括号的字注音。 (1)秦(桧)() (2)玄(奘)() (3)墨(翟)() (4)曹(操)() (5)刘(勰)() (6)范(晔)()
答 案:(1) huì (2) zàng (3) dí (4) cāo (5) xié (6) yè
2、 不管前路如何坎坷,世事如何难料,中华民族文化的复习一定会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
答 案:【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