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九)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4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现为大家带来的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卷(九),超多精彩试题等你来做。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渎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对上述教学分析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A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 2. 阅读《背影》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课堂小练笔中,我安排学生根据本课的体会,补充学习一首赞美父爱的诗歌,但是诗歌较长,并且语言太过于诗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练笔效果不够明显。课文结尾时我也没有强调父亲与儿子之间是双向度的感情,没有使父子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结合上述教学反思片段所述内容,分析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B教师设计“课堂小练笔”环节的实施未能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对课堂的收束控制能力不够

    D教师以“背影”为感情聚焦点,偏离了对人物情感本身的深入分析

  • 3. 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泼留希金(《死魂灵》)

    C严监生(《儒林外史》)

    D聂赫留朵夫(《复活》)

  • 4. 阅读“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 第一步:学生畅所欲言,展示搜集的网络流行语,说说自己在网上见过的有趣的事,或者自己与网络之间的小趣事。 第二步:学生总结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便利。 第三步:学生总结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危害。 第四步:教师简要说明辩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以“网络的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辩论。 第五步:教师及其他学生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评委,评选出最佳辩论小组和最佳辩手,学生依据辩论结果形成关于“网络出现的利与弊”的书面作业。 第六步:教师做活动总结。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可以适当地进行娱乐,但要把握好度,要有网络安全意识,做文明的网络公民。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导入环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利用了教学资源

    B整体教学活动设计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应摒弃

    C辩论赛环节会让教师失去主导地位,不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

    D辩论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益

  • 5.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局。 (2)假如于勒破了产,穷困潦倒的他找到菲利普一家,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述。 (3)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4)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对上述作业设计意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第一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B第二项作业旨在促进读写结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C第三项作业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D第四项作业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 1. 阅读《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部分,完成下题。
    环节一:导入课文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环节二:初读课文
     1.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画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
     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环节三:再读课文
     1.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1)边读边发现问题。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3)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共同解决。
     2.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环节四:拓展练习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扩写一段话:
    【问题】
    (1)评析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目的。
    (2)请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指出并评析该教学案例的优点。
  • 2. 阅读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的设计步骤,完成下题。
    (一)听读、自读——整体把握
     1.说话题:用一个词说说作者借着这篇文章跟读者讨论了一个怎样的话题:(生命)
     2.说形象。A.简单地说:花与人B.说形象的变化过程
     3.说事件。
    (二)品味其文
    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
    我认为最动人的一种情感——
    我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用得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富有层次感的描写——
    (三)对话——理解主题
    说说阳光与心情。
    说说幸福与不幸。
    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
    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
    (四)扩读——延伸思考
    名句赏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杏林子
    美,是从生命内部射出的光芒。——库鲁拿
    生命是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辛尼加
    [问题]
    对上面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进行简要评价。
  • 3. 阅读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土地、黄河、地球、老师等。
    师:大家说得对,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照顾、呵护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以“爱”回报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50年代人们表达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赞美的歌曲——《南泥湾》。
    (播放音频《南泥湾》)
    师:歌曲中作曲家对祖国大地的了解才使他谱出了这么优秀的歌曲。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大地,了解祖国土地,并表达我们对它的爱。
    (多媒体显示图片——我国的土地现状,学生看图讨论)
    【问题】
    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课堂导入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
  • 1. 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 2. 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
  • 3.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