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职单招《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9月27日

聚题库
09/27
<p class="introTit">单选题</p><p>1、下列各句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p><ul><li>A:由于攻关小组成员上下齐心,(一团和气),仅用十天便拿出了研究成果。</li><li>B:陈先生的草书写得非常好,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li><li>C: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我军全歼守敌,打扫完战场,便(偃旗息鼓),胜利归来。</li><li>D: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声誉。</li></ul><p>答 案:B</p><p>解 析:   </p><p>2、苏轼诗《惠州一绝》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准确的意思是()。</p><ul><li>A:苏轼很爱吃荔枝,每天可以吃三百颗。他想长期住在岭南。</li><li>B:苏轼很会吃荔枝,每天想吃三百颗。他不拒接做个岭南人。</li><li>C:荔枝味道鲜美无比,如果能让他一天吃三百颗。他就长期住在岭南。</li><li>D:荔枝味道鲜美无比,如果每天能吃到三百颗。他情愿长期做岭南人。</li></ul><p>答 案:D</p><p class="introTit">多选题</p><p>1、下列对这篇短文的分析和品赏,正确的三项是()</p><ul><li>A:文章在对早春冷雨后自蝴蝶命运变化描写的同时,也叙述了自己的绵绵情思,吟唱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li><li>B:作者描写“我”三次心理变化的过程,一波三折,“我”的绵绵情思就在这曲折有致的叙述中展现出来。</li><li>C:作者笔下的那只白蝴蝶,是美丽而勇敢的春的“寻求者”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春之生灵争春的勇气。</li><li>D:第3自然段问白蝴蝶要飞到哪儿去?而短文的后面又有暗示:白蝴蝶飞出来是为了寻求“火、热、光明、生命”。</li><li>E:本文全文不过千字,作者心细如发,笔纤似针,行文跌宕多姿,充分体现了刘白羽散文的风格:细腻、激越、壮美。</li></ul><p>答 案:ACD</p><p>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p><ul><li>A:这是一篇以演绎生物学“物竞天择”学说为主题的散文,知识性很强,但文字清丽,极具可读性。</li><li>B:“石缝间的生命”,对于特定的时代来说,它就是饱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的象征。</li><li>C:写野草的文字,点化了白居易的诗句:经过烈火考验的野草在山崖石缝间自然能茁壮生长。</li><li>D:文章运用了以物喻人的笔法,“小花小草”是人间的弱者,而参天的松柏则是事业有成的强者。</li><li>E:生命在困厄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辐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美丽辉煌。</li></ul><p>答 案:BE</p><p class="introTit">主观题</p><p>1、依照下面拟人、比喻句的句式,以“河水”(或“街道”“市场”“村庄”“校园”)为描述对象,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拟人、比喻句。 <br />我发现我市的楼群又长高了,又长稠了。所以我把它比作一大丛花蘑菇,一场雨水,就蓬蓬勃勃地生长。 <br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答 案:示例:我看到家乡的河水又变胖了,变淘气了,因此,我们把它比作一条调皮的龙,一到夏天,就桀骜不驯起来。</p><p>解 析:要求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用拟人,后一分句用比喻。  </p><p>2、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形象的。效果如何? 表现人物的方法:()。 效果:()。  </p><p>答 案:表现人物的方法:①紧扣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不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来表现。②运用对照的手法,使不同人物形象相互映衬效果: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p><p class="introTit">填空题</p><p>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br />匪女之为美</p><p>答 案:匪一非;女一汝</p><p>2、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br />或师焉,或不焉</p><p>答 案:不一否</p><p class="introTit">写作题</p><p>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但有人却说,苏氏之论只适宜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对面临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似是而非的,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大量的训练,考试成绩从何而来?但又有人说,“学中玩,玩中学”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苏氏之论是似非而是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是”或“不是”来判断事物,实际上很多问题是难以用“是”或“非”来做出回答的,有时是“似是而非”,有时是“似非而是”,同一句话,在此地适合,在他处就不一定恰当…… 请以“是与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p><p>答 案:略</p><p>2、你的好友刘苓三年前搬家到了一个离你家乡很远的城市,你非常想念她,请给她写一封信,介绍一下自己这三年来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你对她的思念。</p><p>答 案:略</p>
相关题库